鹦鹉痘病毒
哪些因素会引发鹦鹉痘病毒
痘病毒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,不管是何种年龄段的鸟类都非常容易感染,该病还有着一定的死亡率,通常幼鸟的死亡率在10-15%左右,所以一旦发现有症状就要做到及时治疗。
这是一种DNA病毒,分布广,是一种常见的疾病。患鸟主要可区分为二种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:头、颈、脚等没有羽毛遮盖之皮肤部位产生结痂病变的干性病变,或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产生白喉状湿性病变的慢性病毒性疾病。依统记显示,亚马逊特别容易感染。其它如金丝雀(详情介绍)及雀科等鸟类也会感染。
痘病毒无法穿透完整的上皮组织,因此表皮伤口,或者蚊虫叮咬就成了感染的管道。病鸟表皮的痂皮中含有大量病毒,随着皮屑掉落在环境中,造成该病的散播。病毒在环境中,可能存活一年半之久。
词条相册
患痘病毒的鹦鹉有哪些症状
痘病毒是鸟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,且非常容易感染。该病通常存在与鸟类的皮屑当中,并且存活时间相当长久。而根据感染位置不同,其表现出的症状也会有所差异。感染皮肤部分的通常称为“干疹”。感染嘴部,喉咙和气管的叫做“湿疹”。
干诊病变:没有羽毛部份的皮肤出现丘疹,脓包或痂皮。容易二次感染细菌或霉菌。金丝雀及雀科容易出现疣状病变。
湿诊病变:口腔,食道,气管出现黄白色纤维样斑块,斑块面积过大时,会形成伪膜,伪膜脱落后,粘膜面可能出血。呼吸道上皮感染时,病鸟会幽现呼吸困难,浆液或脓状鼻窦,眼眶分泌物,呼吸哕音,厌食,精神抑郁等症状。败血症及细菌性肺炎是突然死亡的主因。
如何治疗鹦鹉痘病毒
由于病毒侵袭的位置不同,当鹦鹉感染上痘病毒后所表现出的症状也会有所差别。不过其治疗方法大致相同,由于该病的传染性较高,所以一旦发现鹦鹉该染上该病,应当立即治疗。
一、及时就诊
由於观赏鸟主要是个人作为宠物来喂养,数量不多且饲养者多无疾病防治经验,因此当发生此病时,因此若不能及时就诊,容易造成继发感染而引起死亡。
二、治疗原则
鸟痘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清热解毒、抗菌消炎、修复粘膜为主要治疗的重点。提高食欲,增强鸟体对病毒的抵抗力,可以每天给鹌鹑、鹦鹉补充1粒鱼肝油或维生素A片。
三、防止复发
为防止继发感染,可以通过饮水或直接口服氯霉素、氨苄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类药物。
四、伤口感染
皮肤和粘膜的伤口感染,是导致鸟类发生该病的主要途径。因此,观赏鸟在饲养过程中要减少伤口的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