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真菌感染
观赏鱼真菌感染的病因分析
观赏鱼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水霉菌、棉霉菌等。通常观赏鱼感染了真菌后,会在感染部位长出一层“白毛”,而观赏鱼的真菌感染是观赏鱼的一种常见病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观赏鱼感染真菌的呢?
通常是捕捉、搬运时操作不小心擦伤皮肤,鳞片脱落,或因寄生虫破坏表皮(鳃部),或因水温过低冻伤皮肤,以致水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而感染,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后,吸取皮肤组织细胞内的营养物质,并迅速地向体外生长。病初,肉眼不易辨别出特殊症状,当肉眼已能看出症状时,菌丝己向内深入肌肉,向外生长成棉毛状菌丝,故称为*生毛“。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,使组织坏死,失去应有的体表光泽,随后活动迟钝,常呈呆滞状浮在水面,同时鱼食欲减退,游动失常,最后死亡。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肤霉病感染,菌丝侵入卵膜,在卵膜外面着生菌丝,逐渐覆盖其它鱼卵,严重时发霉的鱼卵会将霉菌传播给附近的健康卵,使胚胎在孵化过程中死亡,大大降低孵化率。此外,七彩神仙鱼感染霉菌的程度还与其光照时间的长短有关,较长时间不照光或光照不足,都有利于霉菌的大量孳生。
词条相册
观赏鱼真菌感染的症状表现
观赏鱼感染真菌后,如果及时发现并且对症下药的话,还是能够治愈的。一般观赏鱼在体表受伤后,水质不洁的话是非常容易感染真菌的,那么观赏鱼真菌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?
真菌感染水霉菌、棉霉菌是其代表,大都生长在动、植物尸体或残屑上,但也有一些种类寄生在鱼体的伤口和鱼卵上,是较常见的鱼病,在表层长出一层“白毛”,有人称其为白毛病,菌丝形态细长,且有分枝,但也有少数不分枝,菌丝一端像根状,着生于鱼的皮肤和皮肤组织内,其余大部分突出体表,菌丝长达3厘米,呈灰白色,柔软,像棉花絮纤维状。还有网水生菌,较少见。鱼孢霉菌仅感染体内,外表无症状,但逐渐消瘦,游泳时摇摇摆摆,又称为摇摆症,解剖后发现内脏器官有许多白色脓胞,此病一旦发生无药可救。
观赏鱼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
观赏鱼的真菌感染在发现比较早的初期如果加以准确的治疗的话,是可以治愈的。真菌适宜的生存温度为15-25℃,并且在这个温度下,3-5天就能长成密集的菌丝体。那么应该如何治疗观赏鱼的真菌感染呢?
一、疾病初期:(治愈率:高)
只有一只鱼发病,依照正常方式,隔离治疗,原缸下重盐,每天大量换水,持续三至五天,若停药一星期之后,没有新的鱼只发病,即可确定以控制病情。
二、疾病中期:(治愈率:3~5成)
若隔离第一只病鱼,数天之后原缸仍然出现病鱼,就代表疾病已在原缸中蔓延开来。此时可采用两种方式。
方法一是隔离病鱼,病鱼缸与原缸下重药,每日换水,将过滤绵全部更新,尽量减少细菌数量,持续两周,若没有新的鱼只发病,即可确定控制病情,若新的病鱼不断出现,则使用方法二。
方法二是逆向操作。将外表健康的鱼移至新缸,如果可能最好是一只一缸。健康的鱼以黄药和重盐药浴三至五天,停药后一星期没发病即是没有被传染的危险,若发病则移至病鱼缸。病鱼缸采用轻量药剂长期治疗,并辅以每天100%换水,两天喂一次,喂完之后马上换水。持续此步骤直到缸中的鱼症状消失回复活力,或是持续到鱼全部挂光为止。
若是对病鱼缸中的鱼已经放弃希望,可以考虑使用福马林或过猛酸甲等强力药物,并以短时间药浴的方式治疗一次至两次,若能侥幸存活,通常也可算治疗成功(但通常是有后遗症,而且也活不长)。
若仍然不幸倒缸,切记先将所有设备用热水烫过,重新养水,在放入新的鱼只,以免重蹈覆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