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角蕨
- 基本信息栏
- 英文名:Staghorn fern
- 学 名:鹿角蕨
- 别 称:麋角蕨、蝙蝠蕨、鹿角羊齿
- 寿 命:不容易死
- 分布区域:澳大利亚东部热带地区,新几内亚岛、小巽他群岛及爪哇、中国云南
鹿角蕨的品种简介
鹿角蕨为水龙骨科鹿角蕨属植物,其形似梅花(详情介绍)鹿角,故此命名。鹿角蕨为附生性观赏蕨,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波利尼西亚等热带地区,现在是比较常见的观叶植物。
鹿角蕨的根状茎肉质,短而横卧,密被鳞片;鳞片淡棕色或灰白色,中间深褐色,坚硬,线形,长10毫米,宽4毫米。叶2列,二型;基生不育叶 (腐殖叶) 宿存,厚革质,下部肉质,厚达1厘米,上部薄,直立,无柄,贴生于树干上,长达40厘米,长宽近相等,先端截形,不整齐,3-5次叉裂,裂片近等长,圆钝或尖头,全缘,主脉两面隆起,叶脉不明显,两面疏被星状毛,初时绿色,不久枯萎,褐色。正常能育叶常成对生长,下垂,灰绿色,长25-70厘米。分裂成不等大的3枚主裂片,基部楔形,下延,近无柄,内侧裂片最大,多次分叉成狭裂片,中裂片较小,两者都能育,外侧裂片最小,不育,裂片全缘,通体被灰白色星状毛,叶脉粗而突出。孢子囊散生于主裂片第一次分叉的凹缺处以下,不到基部,初时绿色,后变黄色;隔丝灰白色,星状毛。孢子绿色。
中文学名:鹿角蕨
拉丁学名:Platycerium wallichii Hook.
别称:麋角蕨、蝙蝠蕨、鹿角羊齿
二名法:Platycerium wallichii
界:植物界
门:蕨类植物门
纲:真蕨纲
目:水龙骨目
科:鹿角蕨科
属:鹿角蕨属
分布区域:澳大利亚东部热带地区,新几内亚岛、小巽他群岛及爪哇、中国云南
英文名:Staghorn fern
词条相册
鹿角蕨的栽培要点
鹿角蕨是水龙骨科鹿角蕨属植物,为附生性观赏蕨,由于鹿角蕨的外形和梅花鹿角很像,故此命名。鹿角蕨独特的外形也让它成为了室内立体绿化的好材料,目前,鹿角蕨在欧美栽培的普及度较广,近几年,我国对鹿角蕨的开发和利用也日趋成熟起来了。
一、容器
鹿角蕨应在特制的盆钵内(即盆壁上钻若干圆形小孔,每个小孔直径均为3~5厘米)栽时先用新鲜棕榈皮将盆壁及盆底的孔口空隙填好,再放入腐叶土、褐泥炭土及稍湿锯木屑,然后将植株栽入盆内浇透水,放阴凉处。也可用少量的蕨根、苔藓或腐叶土加腐熟饼肥作基质,将植株绑扎在带树皮的一段茎杆上,悬挂于阴湿处。待植株恢复生长后,再悬挂在能见到散射光的天花板下或书架上。要尽量避免用手触摸鹿角蕨,否则其叶面的白色绒毛易脱落。
二、水份
生长旺季要多浇水并经常喷水,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。夏季生长盛期需多浇水,在早晨或傍晚温度低时浇灌,并经常喷水,保持栽培环境有较高的空气湿度,有利于营养叶和孢子叶的生长发育。冬季低温时,应少浇水,以防止烂根。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温度较高的时候进行。
三、施肥
可在生长期,每旬喷施稀释饼肥水或于叶面喷洒速效性稀尿素,保持叶片嫩绿、肥厚。每年在成型鹿角蕨的盆篮中补充腐叶土或苔藓,以利新孢子体的生长发育。最怕乱施肥、施浓肥和偏施氮、磷、钾肥,要求遵循“淡肥勤施、量少次多、营养齐全”的施肥(水)原则。
四、温度
最适生长温度为18℃~30℃,忌寒冷霜冻,越冬温度需要保持在10℃以上,在冬季气温降到4℃以下进入休眠状态,如果环境温度接近0℃时,会因冻伤而死亡。
五、光照
鹿角蕨怕强光照射,要避免强光直射或干燥风吹袭。在室外养护应置于树荫或荫棚下,同时要注意经常向叶面喷水。室外养护,可吊放荫棚下,要避免烈日照射,以免叶片黄化、灼伤,影响鹿角蕨的观赏价值。每隔一、二个月移到室外半荫处或遮荫养护一个月,以让其积累养分,恢复长势。
鹿角蕨的分株繁殖介绍
鹿角蕨喜欢温暖湿润和隐蔽的环境,在自然界,鹿角蕨常附生在树干或岩石上。园艺用途的鹿角蕨多呈悬垂状,常作室内悬挂植物栽培,富有热带风情,别有一番风味。
鹿角蕨常用分株繁殖,多在晚春或初夏,在成株上剪取 幼株另植,剪时要连盾状假叶一起切下,定椬于紫萁纤维、水藓碎 末、碎木炭与腐叶土或泥炭土混和的基质中,置阴湿的环境中培养。 成活后再移植到挂壁植板的种植穴中,方法参照鸟巢蕨的挂壁式栽 种法。